阅读本文之前,真诚邀请您点击“关注”按钮金诚无忧,这样以后能持续为您推送类似内容,也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。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重要动力!
文|冯栋
编辑|t
在瑞典的一份调查报告中,令人惊讶的是,中国竟然被列为大多数瑞典人最讨厌的国家之一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其实,中国与瑞典不仅现代社会中鲜少有直接联系,历史上双方的交往也十分有限。瑞典人对中国人的反感,好似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,虽然看不见摸不着,却确实存在。
展开剩余86%提到瑞典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其良好的旅游资源。作为北欧国家,瑞典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许多别具一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,比如梦幻般的北极光和神秘的巨石阵。瑞典的马尔默和斯德哥尔摩更是被誉为如同童话故事中的城市,美轮美奂。
不过,说起瑞典的政治,很多人脑海中一片空白。关于瑞典的政治行动,人们大多只知道它有意加入北约,对其他政治动态了解甚少,更别说瑞典与中国之间的政治互动了。
实际上,瑞典与中国的关系一直相当不错。瑞典是西方国家中首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,双方在经济和贸易领域的合作也处于欧洲领先地位。2022年,瑞典对中国的贸易额在欧洲排名第12。
从整体来看,瑞典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关系相当正常金诚无忧,甚至在某些方面的友好程度超过了许多国家。令人意外的是,瑞典民众对中国的负面印象却非常深重。瑞典电视台的调查显示,约有85%的受访瑞典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,比上一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。
因此,尽管两国政府层面的关系友好,但瑞典社会中的反华情绪却较为普遍。在瑞典的本地报纸、电视节目乃至商铺中,经常可以见到针对中国的负面言论,甚至侮辱性行为。
例如,2018年,瑞典电视台《瑞典新闻》公然播出辱华视频,内容充满种族歧视,丑化中国人形象,指责中国游客素质低下,主持人的言辞中充斥着对中国的嘲讽与蔑视。事后,主持人称这是瑞典人的幽默风格,拒绝道歉。
类似的事件在瑞典并不少见。比如,2020年瑞典政府禁止国内使用华为和中兴的5G设备;2021年,瑞典在野党甚至公开声称要驱逐中国大使,理由竟是“妨碍瑞典言论自由”,这一说法令人难以理解。
不过,这些事件都属于较小规模的摩擦,还未真正影响两国的政治关系。真正引爆瑞典反华情绪、引起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甚至外交部介入的,是2021年H&M事件。
当年,H&M在官网发布声明,污蔑中国新疆存在人权问题,抵制中国棉花。此举引发中国媒体大篇幅报道,广大中国民众自发抵制H&M,中国商务部也就此召开声明,表达严正立场。
从此,瑞典的反华情绪被中国公众知晓。那么,为何瑞典人会无缘无故地对中国怀有敌意呢?
首先,瑞典人的反华情绪并非近几年才出现。追溯历史,这种敌意可以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。当时,瑞典植物学家林奈首次在其著作中将中国人归为“黄种人”,且这种归类并非基于肤色,而是带有明显歧视意味。
林奈用拉丁语词汇“Fuscus”形容中国人,原意为“病态的黄色”,显然是贬义的。此前,欧洲文献中中国常被描述为繁华富饶之地,对中国人的描述也较为正面,称其为“不信上帝的白人”。林奈首次将中国人贴上“黄种人”的标签,开创了先例。
林奈在植物学界的地位极高,他创立的植物分类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,拥有极大权威。因此,他的言论对西方世界影响深远。
林奈的书传入中国后,翻译者出于礼貌将“病态的黄”改译为“微黄”,体现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并不算恶劣。可林奈本人看到中文版后非常愤怒,致信翻译者坚持自己的原意,强调“不是微黄,而是病态的黄”。
由此可见,瑞典人对中国的敌意早在林奈时代就存在,且有些莫名其妙,也许林奈的观点间接影响了西方的偏见。
进入现代,我们发现瑞典对中国的敌意往往与中美关系紧张密切相关。作为北欧小国,瑞典不可避免地被大国博弈所牵制。作为西方阵营一员,瑞典在中美对峙中往往被迫站在美国一方。
瑞典新闻媒体的大部分内容均来自美国和英国,主流西方媒体如BBC、CNN长期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,这些报道极大影响了瑞典公众对中国的看法。
而中国在海外的舆论力量相对薄弱,西方媒体掌控着新闻话语权,很多真相被外国民众所忽视。
奇怪的是,英国和美国本土作为反华媒体的重镇,当地民众对中国的反感却没有瑞典那么强烈。对此,有观点认为,英美民众能直接接触更多中国人,因而更了解中国与中国人;也有人认为瑞典人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,更注重新闻资讯,因而更容易被负面报道影响。
瑞典被称为“白左的天堂”,其引以为傲的是在人权问题上的“高标准”。然而在真正涉及人权的议题上,瑞典却对美国的行为保持沉默,不敢触碰美军入侵叙利亚的人权问题。瑞典环保少女热衷批评中国环境,却对美国的环保问题采取双重标准。
因此,瑞典所谓的人权立场显得讽刺可笑。瑞典人对中国的厌恶,三分是天生成见,七分则是被外部环境所逼迫的结果。
参考资料:
发布于:天津市九龙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